第三七九章 绥州行
绥州,也就是后世的陕北绥德。
此刻,林昭正走在前往绥州的路上!
北宋的时期的绥州是属于西夏的,是与北宋交界处的边陲重镇,也是西夏入侵宋朝的桥头堡。
唐朝时期党项人本来生活在吐蕃高原,结果受到吐蕃人的欺压,处境苦不堪言。故而他们向唐朝申请归附,大唐天子仁义,也便同意了。
首次内迁,党项人迁到了松州(四川松潘),那里地处唐朝与吐蕃的交界之处,自然条件可能也更加符合游牧民族。当然了,估计唐朝也是担心党项人不安分,完全内迁会引狼入室,故而有些戒备。
在松州,党项的日子并不好过,随着吐蕃的强大,不断向东蚕食入侵,党项人又待不下去。这一次,大唐天子很仁义,让他们内迁位于西北的夏州。也就是十六国时期,赫连勃勃大王修筑的统万城一带。
当时的夏州情况还好,尽管有回鹘和突厥人,可处境要比松州好的多。党项人随即开始
休养生息,慢慢的逐步壮大。他们的首领是拓跋氏,或许是因为唐王朝给了他们一块栖身之地,故而对唐朝感恩戴德,一直很忠诚。当然了,想来是因为他们实力有限,没有和唐朝叫板的资格,不敢过分嚣张。数百年来,党项人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,并非趁着一次次的机会,扩展土地。
自从安史之乱以后,唐朝开始走下坡路,尤其是到了晚期,节度使拥兵自重,动乱更是一次接着一次。起义也是此起彼伏,比如闻名后世的黄巢起义。
大唐天子也是危在旦夕,好几次逃亡前去蜀中避祸。很多次,以唐朝本身的实力,想要收复失地根本做不到。有心无力。这个时候,唐朝天子便动了向游牧民族借兵的心思。
比如安史之乱时,唐朝为了光复长安、洛阳两京,向回纥借兵。当然了,借兵是有代价的。唐朝答应,两京光复之后,任由回纥人抢掠三日。子女财帛任由抢掠。由此可见,古代历史上诸多不好的晦暗时期,受伤害的始终是老百姓。
借兵的事情不止一次,后来党项人也在借调的范畴中。唐中和元年(公元881年)三月,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领部众勤王,亲率锐卒与黄巢军交战。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,并权夏绥银节度事。八月,唐僖宗下诏,正式任命拓跋思恭为夏绥节度使,辖夏州、绥州、银州、宥州、静州。十二月,诏赐夏州号为定难军。中和三年(公元883年)七月,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夏国公。并赐李姓。由此开始,定难五州和党项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。
绥州便是其中之一,西夏也就是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的。尤其是接下来的五代十国,中原王朝可谓是一片混乱,根本无暇顾及远在西北的定难五州。党项人抓住机会,实力愈发的强大,已经不可小觑。
北宋时期,定难五州虽然名义上尊奉汴京的北宋皇室。实际上却是听调不听宣,几乎是个完全独立的小王国,比之唐末的节度使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宋朝太祖、太宗也想要对其用兵,可当时西北局势太过复杂。北汉依旧雄立河东,有契丹在背后撑腰,实力不可小觑。因为能威胁到河北之地,隔着黄河对关中和河南之地虎视眈眈。乃是大宋王朝第一心腹大患。
故而,宋初的一段时间内,北宋除了灭掉南方各国之外,在北宋最重要的对手便是北汉。太祖时期尚未成功。直到太宗时期也一举铲除北汉刘氏政权。
再往西北,有定难五州、府州折家、麟州杨家,五代以来的传统犹在,都不是完全归附大宋王朝的,当时又有吐蕃诸部存在,局势可以说是错综复杂。牵一发而动全身,根本没有对西北大举用兵的可能。
也正是因此,定难五州才能在夹缝中生存,并且不断壮大。同时他们觉得,北宋王朝对他们无可奈何,也助涨了他们的嚣张气焰。
恰好在这时候,西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李元昊。带领西北逐渐壮大,成为西北第一大政权。
李元昊深知定难五州的处境十分尴尬,想要长久生存,必须扩展生存空间,唯有疆域扩大,才能立国。
东边是府州折家和麟州杨家,以及大宋的关中之地,贸然出兵必然会引起诸位军阀,以及北宋朝廷的强烈反弹。
扩张的方向只能是西方,自从唐末以后河西之地便与中原王朝脱离关系,可以看成是无主之地。再者,河西之地祁连山下,土地肥沃,又有雪水灌溉,乃是西北荒漠之中的天府之国。如果能得到,西夏的实力必然会有一个很不错的提升。
不过麻烦的是中间隔着一个宋朝的灵夏路,这一次李元昊没有犹豫。因为灵夏路是宋朝突出在西北的一块地方,与宋朝背身联系不是特别紧密,甚至有点飞地的感觉。北宋对其重视程度也十分有限,攻取的可能性还是有些的。
当时宋朝的皇帝是真宗,果不其然,对灵夏路不够重视,在防守和出兵的诸多事情上犹犹豫豫,给了李元昊可乘之机。最终灵夏路落入党项人手中,再想要夺回来可就难了。
当时的灵夏路大概就是后世的的宁夏平原,众所周知,黄河九曲,滋养了两块富饶之地,一个是河套平原,另一个就是宁夏平原。
党项人得到这块肥沃的天府之国后,实力大增,并且继续向西北开脱数千里土地。终于,他们有了了宋朝叫板的实力。
公元1038年,宋宝元元年,李元昊悍然称帝,建立大白夏国。
直到此时,宋朝才真的有些着急了,急忙派遣大军讨伐,结果无功而返。最终的结局是宋朝给西夏岁赐,李元昊取消帝号,被宋朝册封为夏国主,名义上是宋朝的藩属之臣。
可实际上呢?西夏俨然是独立一国,很多时候甚至连名义上的臣子都不愿意做。本该是自己的国土丢失了,宋朝无力夺回。然后花钱让对方向自己名义上称臣,听起来是那么的滑稽。
说是赏赐,可实际上与给辽国的岁币有什么区别吗?冗费是宋朝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,也是其灭亡的一个元素。冗费体现在哪里?不就是这些方面吗?北宋积弱在这些地方体现的淋漓尽致,堂堂一个王朝发展到这个地步,当真让人有些汗颜……
林昭负责与西夏和谈,那么关于宋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了解清楚,当看到礼部和鸿胪寺送来的资料之后,再加上自己前世的一些了解,林昭心中那个恨啊!
堂堂大宋王朝,天朝上国,未免也太屈辱了!
不管怎么说,林昭都是个血性男儿,当清楚完整地看看这么屈辱的记录之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这样的局面必须要改变,林昭心中的民族情绪不由自主地被点燃了。他觉得自己着实很难继续容忍这样的局面……
可是自己如此渺小,又能做什么呢?即便是身为宋夏之间的和谈使,也不过只是负责和谈的过程和形式而来。
至于和谈的原则性问题,皇帝赵顼和汴京的诸位相公们已经有决断,自己只需要照着执行就是了。
此番和谈,重点在于停战!
一句话似乎暴露了宋朝内部迫切希望停止战争的打算,以及朝中诸位大佬们惧战的心理,如此情况下,和谈使又能有多少底气呢?至于其他条款,也不像是一个战胜国该有的姿态,至少没有那么的强硬,看来汴京方面还是信心不够坚定啊!
林昭无奈摇头,想要改变宋朝的这种状况,也绝非一次和谈就能做到的!也绝非自己一个空有虚名的兵部侍郎所能做到。即便是满腔抱负,可是没有权力,一切都是白搭。林昭本就强烈的权力欲望再一次被点燃……
这一次,只能说是在官家和相公们制定原则基础上,尽可能多地争取利益,也只能如此了。自己此番最重要的目的是救出折文芯,其他的只能另在说了……
至于和谈的地点,在大宋境内不好,在西夏境内也不好。毕竟双方战事尚未完全停战,是处于敌对状态的。故而让使臣前往任何一方都不大合适,最适合的地方则是选在两国边境。
这一点,汴京方面并未有强制的要求,完全同意由林昭自己安排。林昭思来想去,庆州这边有些太过敏感,估计西夏人有意淡化梁乙埋被俘的影响,绝对不会同意在庆州。
既然西夏要求的是绥州,那就绥州好了,在两国边境上和谈。看看西夏人到底是什么反应?
林昭暂时离开了庆州,景思立负责继续留守。虽说是在和谈,可毕竟战事尚未结束,西夏人趁机偷袭也完全是可能的,一个梁乙埋无法让西夏人完全的投鼠忌器,故而还是需要小心戒备。
林昭则押着梁乙埋往绥州而来,因为有西夏国相这个重要人物在,故而不敢怠慢,唯恐途中有所闪失。即便是在大宋国土上,同样不可掉与轻心,王韶特意派出刘昌祚,率领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随行,护卫左右……
三千人浩浩****朝着东北方而去,向绥州而行……
展开全部内容